3月11日晚,国际商学院在镜湖校区博鱼体育报告厅开展和成·国商学术论坛暨40周年校庆国际商学院系列讲座。本次讲座主讲人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荫湄教授,她引领着国商学子一同“重温西迁精神,再塑时代理想”!
回顾历史,再现浙大校园
朱荫湄教授首先热情地向大家问好,然后激动地和大家翻看了几张老照片,黑白老照片一张张交替划过:国立浙江大学校门(20世纪30年代)、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笕桥)、1935年5月农学院二年级学生集体照、文理学院、工学院、求是桥、博鱼体育……,这些无不反映着浙江大学悠久的历史,大家仿佛和教授一起乘上了时光机,身临其境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最原本的样子。
浙大老校长首次演讲,唤醒教育之魂
教授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浙大竺可桢校长的教育思想: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就任浙大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深刻地阐明了他办大学的教育思想“一方为学问而努力,一方为民族而奋斗”、“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等,校长带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躬身力行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是浙江大学后来在西迁中崛起和长远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和保障!
西迁精神,彰显艰苦卓绝的时代风貌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轰炸杭州。此后整个杭州便笼罩在战争的紧张氛围之中。浙江大学毅然决定西迁。浙大西迁的路程是无比曲折的,先后换了建德、泰和、宜山、遵义等四处。竺可桢校长率领师生员工及部分教职员家属,携带大量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跨越了2600余公里的行程足迹涉及浙、闽、赣、湘、桂、粤、黔等7省。尽管路途遥远,尽管困难重重,师生仍然不荒废学习,努力奋斗着。是啊,战争年代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那种不为艰险的人性光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令人泪目,那是留给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前行的心灵动力。
重走西迁之路,传承求是精神
宜山,作为浙大遗址之一,当年如亲人般招待浙大,我们静静地听着教授讲,而只有到过那里的人,才能体会那一方水土至今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结,那是历史的印痕、时代的精神,明白什么是使命,什么是责任!历史更迭、时代飞跃,亘古不变的是“求是”精神的代代相传: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众报国精神,这激励着后人在艰危中奋发进取!
历史剪影,充盈民族期待与希望
教授准备的资料非常详细:一张张承载历史的照片,一段段艰苦的西迁故事都令人敬佩,教授提出“有国才有家,有着情怀与热血方能在西迁历程中谱写出一段不屈不挠的历史篇章”,西迁不是简单的逃难,而是在战火中坚持教学与科研!而这是一个民族的期待与希望!
出彩讲座,诠释最美西迁精神
在朱荫湄教授的精彩讲述下,向我们诠释了西迁精神的深刻内蕴和思想精神,而我们国商学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继承“西迁精神”,做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四个方面,时刻保持爱国情怀,拥护党的领导,怀抱理想前行!
文:杨汇慧、吕静安/审核: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