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院】启德增智 融汇未来——浙江大学李媛教授解码AI赋能德语学科创新之路​

发布者:金丹丹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10


202558日下午,浙江大学李媛教授以《启德增智——AI多维融合的德语学科“教--研”创新体系》为题,为西方语言学院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创新视野的跨界思辨盛宴。作为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德语教指委专家、新晋“歌德奖章”获得者,李媛教授以三十年深耕德语教学与研究的积淀,诠释了人工智能时代德语学科转型的破局之道。



从“热爱”到“破界”:个人学术历程的启示

讲座伊始,李媛教授以“热爱和坚持”为关键词回溯学术历程。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精进!从求学到教学,从传统语言教学范式到AI赋能的创新突围,她凭借“问题导向”和“中国特色”的学术自觉,带领团队完成从德语学习者语料库建设、德语偏误标注、德语学习者语言规律研究,到依托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集成AI智慧教学平台,构建起“新技术融入+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生态,出版专著、译著、教材3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省教学成果奖、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教育数智化:NBIC汇聚技术驱动学科人才培养三重交叉

面对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引发的教育变革,李媛教授从21世纪以来“NBIC(纳米、生物、信息、认知)汇聚技术发展趋势讲起,分析对比了交叉学科、复合学科、多学科及跨学科等概念的异同,指出跨学科形成了新的研究问题以及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浙江大学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是一个跨学科培养模式,既有跨越学科的“平面交叉”,如德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双专业,德语+法学、德语+国际组织、德语+金融等众多辅修专业;也有本硕的“立体交叉”与学科内部的“内生交叉”。她以浙江大学AI赋能示范课程“德语演讲”智慧课程为例,展示如何融合“多维知识图谱+多智能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知识图谱动态呈现演讲、专业和语言知识的内在关联,帮助学习者构建立体思维框架。同时,结合人形多智能体助教,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提高其专业水平与思维能力。



随后,她演示了浙大德语团队与人工智能研究团队跨学科共同开发的“启德(Dr. Write)”,这是一个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和大语言模型的德语学习智能反馈纠错系统,作为教师的“在线化身”,该系统采用多级间接反馈机制,渐进式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并修正错误,双向多次反馈为学习者提供思考支架,推动学习者自主内化语言规律。

最后,她以她的团队所做的几项研究为例,如数据驱动的德语语言本体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能的德语文本难度分级、基于全球最大规模德语学习者语料库(浙大CDLK)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学科融合与科研协同的创新路径。她指出,在全球化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跨学科、超学科研究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人工智能引发了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生”三元结构;人工智能引发了研究范式转型,教育和科研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人工智能驱动学科交叉特色越来越明显,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这种模式不仅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还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



本次讲座不仅展现了AI与德语教育深度融合的学术图景,更揭示了新文科建设的创新密码——在坚守人文内核中拥抱技术变革,在回应时代命题中重塑学科价值。

文字:吴小伟

图片:吴小伟



浙ICP备05014601号 电话:0575-89172457、0575-89114457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镜湖校区) 会稽路428号(稽山校区)